赵倬,字弘医,1966年生。太素疗法创始人,四川右弼医学研究院院长,陕西卓人生物有限公司董事长,楼观台道医文化研究院院长,丹药研究所所长,世界中医药专家同盟联合会中医药抗衰老健康养生基地负责人,中国民族医药协会非药物疗法工作委员会智库专家,太白草医第二十六代传人。
三十多年来投身基层医学并深入于其基础理论的研究,一直致力于民间古方、单方、验方的收集,为中华这一纯粹的民族法脉进行了一系列拯救性的挖掘,协助诸多地方政府建立旅游康养基地。屡施公益,救人无数。积极响应总书记的号召,始终走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前端。
在中风偏瘫,烧烫伤,中医抗衰方面有自己独特的缜密配方,获得了患者异口同声的称赞。
中医理论中推动血液的“气”是什么?
太素疗法基础理论(二)
最早汉字中的“炁”指先天元气,也指我们人体的肾“精”。是指秉受父母的和出生后0~16岁之间负熵增长的(后天胃气的转化和地域磁场的加持);而汉字中的“氣”是中医里边所指的胃气。
我们人体16岁后,先天之“炁”就开始了熵增衰减的过程。但这时主要以消耗后天胃气为主,如果后天胃气好,那么消耗的先天元“炁”也就少,甚或在一定的条件下(修练)还会出现后天胃氣或地域磁场能量转化为先天元“炁”的现象,但那也是极其个别的。所以,很多的中医调病,首先关注的是患者的胃氣,胃功能正常,胃口就好,营养就充足,抵抗力自然就好。现代汉语的“气”是物理概念,是空气和气体。可以是氧气,氮气,氢气,二氧化碳气体或混合气体。
在中医学中,气来源于先天之精所化生的先天之气,水谷之精所化生的水谷之气和自然界的清气,通过肺、脾胃和肾等脏腑的生理功能的综合作用,将这三者结合起来而成为一身之气,《内经》称为“人气”。
中医认为肾为生气之根,藏先天之精,并受后天之精的充养。
脾胃为生气之源,脾主运化,胃主收纳,共同完成对五谷的消化吸收和精微的吸收。进一步化生水谷精气。
肺为生气之主,肺主气,主司宗气的生成。
肾与先天之气的生成关系相关,脾胃和肺与后天之气的生成关系密切,诸多脏器机能协调,密切配合,人体之气生成才能源源不断,人体之气方能得以充足和旺盛。
中医总结为,气是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中医的气血理论曰:“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推血行,血载气走。而这种气并非与血红蛋白结合的动脉中的宗气和营气或组织代谢后通过静脉回流心脏的二氧化碳气体,这些被载体细胞运送的“人气”并不能在血液中产生能量来自我推动,也不能进一步通过化学反应产生能量来推动血液流动。
如果真能那样,这种被运送的气体就会在半路上衰减或发生进一步的化学反应,会成为另一种化合物。事实也证明这两种反向运送的“气”,中途并未损耗或生成新的物质。
那么这种帅血的气到底在哪里?是通过何种力量推动血液的运行呢?既然气的表现就是血液流动速度的快慢,那么这种或快或慢的力量从何而来?
中医认为是肾气的推动。那肾气是通过何种方式来推动呢?是象蒸汽机一样产生动力加压呢?还是往脉管中注入气体来推动呢?事实上血液在动脉中除含有被运载的氧气和五谷精微外并无其它气体存在,静脉中除组织细胞代谢的二氧化碳及尿素、尿酸外,亦几无其它气体并行。在人体解剖中也并没有发现加压泵体的结构存在。那么肾气作为一种推动血液运行的力量,其表现形式又是什么?
太素疗法认为:血管是我们人体的第二大“心脏”,是除心脏之外我们人体最大的循环系统。而且,血管不是单一的血液管道,是可以不断递节性,并收缩蠕动的智能集成。
那么是什么支配血管递节性收缩和蠕动呢?太素疗法认为:是生物电。我们知道每条血管都有其相匹配的大小神经,血管在濡养着神经,神经也在节律性地放电来支配血管的递节性收缩运动,来产生推动血液流动的力量。
植物神经有固定的程序,是在生命按钮启动之初就编程好了的“道”,是“经”,是不容篡改的。而运动神经是受大脑意识支配,是可变的,是“权”。是为“经”去服务的,就像轴线上的正、反弦波一样。
我们知道电的传播速度几近光速,它是一种干净清洁的密集能量,在自然界中,它来自于光能、风能、磁能、水落差的势能及煤、天然气、热核反应所产生的能量转换。
那么,我们生命体中的神经电能来自那里?又存在于哪里呢?是以什么方式存在的呢?
太素疗法认为:它的起源物质来自于肾,是以肾精的形式存在于我们的肾中之一偶。它是我们生命社会的蓄电池。电池容量的大小取决于基因设置,发电机装机容量也取决于基因编程,发电机的生物装配是一个极其特殊的系统。
而雌、雄动物生殖细胞的生成是由这个存在于肾脏里面的蓄电池一肾精,直接供电的垂直系统。所以,中医里边有:能否受孕由肾精决定。
这种刺激血管蠕动收缩,推动血液流动的肾气,在太素疗法里就叫神经电,也可叫生物电。肾精如发酵的粬,储量是有限的,一克粬发酵多少酒是额定的。而肾气则是植物发酵的酒,只要设备正常,粬和宗气不断货,可无限生产。
在人类蛮荒时代,那时还没有电的发明,人们只能从自然界的闪电或物体摩擦中发现电能的存在,更没有现代仪器仪表的出现,进一步发现并利用电能。那时的条件我们的医祖能对人体脏腑功能及协调关系如此明了已惊为天人。而且能明确的认为推动血液运行不单单是靠心脏,而是靠这种当时还不能明了的能量一肾气的推动,这种推理逻辑不得不让人叹为观止。
既然是电能,那么这种电来自于既然是电能,那么这种电来自于哪里?肯定得有转换电能的设置或发电站呀!
太素疗法通过多年来对人体结构和致病因素的研究,认为这个发电站和总配电室就是我们的大脑。其燃料就是血液中所载的“人气”。也就是肾精+水谷精微所化生的水谷之气及氧气。
几乎绝大多数的生物电都是从大脑发出,并有效的分配给各个支配神经。这就是为什么只占人体体重3%的大脑,却需要人体总供血量15%~20%并消耗人体气血能量30%的原因。这个发电站和总配电室也有一个垂供系统,就是用于保护我们人体的网脉系统和向外输出意念力的供电系统。
wallace在2008年发表线粒体与“气”相关的论文中,华莱士建议线粒体为气,依据其中医解释,其可轻松地转化为生命力或能量。
西医对线粒体的界定:一种存在于大多数细胞中的由两层膜包被的细胞器。它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可通过呼吸作用将有机物氧化分解,并释放能量,供细胞的生命活动所需。故有细胞内的“发电站”或“动力工厂”之称。
而这种线粒体在人体中密度最高的地方就是我们的大脑,其次是肌肉组织内,这就是我们在检测肌肉舒张力中能做肌电图(包括心电图)和脑部能够做脑电图的主要原因。线粒体是脑细胞和肌肉细胞的固定组成,而“气”者乃流动之能量。所以可以推定说线粒体只是这神经电网中无数发电站的小单元而已。
比如胸椎第二神经,如果由于T2椎体移位压迫了前庭的运动神经,就会出现对应一侧中指的麻或胀痛,而麻是血液的“至而未至”,是通往中指动脉的伴行神经被卡压,而出现断电的现象;胀痛是从中指回来静脉的伴行神经被卡压,而表现的静脉血液的“至而未去”的滞留引起的,当然这要排除痛觉神经的影响。同样T2椎体移位,如果压迫了顺出椎间孔后庭的植物神经,就有可能出现支配供应心肌气血神经电的传导障碍,而出现窦性心律不齐的症状。
在脏腑功能的影响上,表现最为明显的是T6椎体移位对脾胃系统的影响。如果T6神经根被压迫,就会引起支配脾胃神经的传导障碍,这种分配于脾胃神经的生物电就不能有效的支配胃支血管的递节性蠕动。正常情况下,当胃部进食后,大脑的配电室就会分配指导胃支神经放电强度和频率,以加强胃部血液的供应,保证胃平滑肌细胞营养的供给,在单位时间内完成食物的腐熟和排空,正是由于其神经被卡压,就会引起胃部平滑肌气血的亏虚而无力蠕动,羸弱而负重,久而久之,胃就病了。
同样,T11椎体错位,压迫了支配小肠的神经,就会出现支配小肠神经断电,供给小肠的血管由于接受不到伴行神经的电指令而降低蠕动的力量,单位时间内不能获得充足的气血营养给小肠组织细胞,出现小肠温度下降、功能降低。不能有效地吸收营养物质,进而造成水谷精微物质的供应不足,再加之脾胃系统的问题,“宗气”的质量就会下降。燃料的热值也就下降了,细胞在单位时间接受的能量不足了,出现人体整体的消瘦和乏力。
后天胃气可以充养先天的表现并不像汽车蓄电池那样需要发电机补充亏空,而是优质气血对储存“肾精”物质的器官一肾脏的正常濡养。
同理,即使蓄电池(肾精)电量再饱,没有脾胃及小肠的正常吸收和运化及肺脏有机的协调,没燃料(宗气)也会趴窝,生命也会终止。这是一个动态的循环过程。
我们将人的正常老去叫“油尽灯枯”,而这种“油”就是“粬”,就是“肾精”。灯(躯体)还在,但油没了,蓄电池没电了,启动不了了。所以,人也就死了。
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仿生学的演绎和延续,它越往上走,越容易找到共性,越几近简单,这就是无处不在的“道”。
参考文献:
《中医学》《黄帝内经》《医学生物学》《wallace线粒体与气》